《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

0301122202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授课学期

学期

适用专业

各专业

开课院部

ok138cn太阳集团

课程负责人

董怀良

课程团队

董怀良 黄昊 金俊哲 邓广 孙彬 杨玉青 刘媛 王红霞 刘春强 张淑娟

陈士军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后续课程

总学时/学分

48/3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16

执笔人

董怀良

教研部

审定人

董怀良

学院审核人

华敏

二、课程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合格的、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了解近现代的国史国情,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目标2:能够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

目标3:提高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目标4: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性,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四、教学内容及实施建议

序号

教学单元/项目/任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时

实施建议

考核内容及方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导言

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能力目标:激发起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兴趣

素养目标: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和内容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体系

3.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2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4

2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民族意识觉醒。

3. 素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3.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4.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5. 民族意识的觉醒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2

3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能力目标:分析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3. 素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当意识。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 洋务运动的兴衰

3. 戊戌维新运动

6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13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2. 能力目标: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 素养目标:加深大学生对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解。

1.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2.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

3. 中华民国的建立

4. 辛亥革命的失败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4

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1. 知识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 能力目标: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3. 素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对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认知。

1. 北洋军阀的统治

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运动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14

6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知识目标: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

2.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3. 素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1.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的建立

2. 土地革命的兴起

3.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4.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34

7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 能力目标: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3. 素养目标: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中流砥柱作用。

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2. 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3.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5. 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体现

6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12

8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统一战线政策的必要性。

3. 素养目标:深入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3.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5.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6.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7.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12

9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知识目标: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

2. 能力目标: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3. 素养目标: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3. 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4.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5.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9. 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

10.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34

10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1. 知识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能力目标: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3. 素养目标: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2. 改革开放的起步

3.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4.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7.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13

1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 知识目标: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了解十九大的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

2. 能力目标:辨析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 素养目标: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充分自信。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 极不平凡的五年

3.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4.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5.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过程性考核;线上学习和测试;期末闭卷考试

目标4

 

 

 

 

五、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

目标

毕业

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期末成绩

单元测试

平时考核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

闭卷50%

30%

20%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1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期末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末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值*百分比);

2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各分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数。

 

2.本课程总成绩评定

 

学生总成绩60分,认定学生本门课程为及格;不及格者需进行补考,按学校文件,补考成绩需60分,视为及格,并计为60分。重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完成本课程要求的所有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环节。

3.教学环节评分标准:

3.1线上学习与测试评定(100分)

  1. 视频自主学习情况(20分):根据观看视频进度得分。
  2. 学习互动分 (5):根据互动情况得分。

3)章节测试完成情况(15分):学生完成每个章节的学习后,以学生实际的章节得分为准进行评判。

4)期末考试成绩(60分):学生完成全部学习后,以学生测试得分为准进行评判。

5)线上课程总成绩为以上三部分之和。

3.2社会实践(100分)

小组作业,同一个小组分数相同。每一位教师设计个性化实践型作业,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1)按时提交作业。选题合理,设计科学,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展示问题结论清晰(90~100分)。

2)按时提交作业。选题较为合理,主题较为明确,设计较为科学,内容较为丰富,展示问题结论较为清晰(80~89分)。

3)按时提交作业。选题一般合理,主题基本明确,设计基本科学,内容基本丰富,展示问题结论基本清晰(70~79分)。

4)按时提交作业。选题基本合理,主题不够明确,设计不够科学,内容较为简单,展示问题结论基本清晰(60~69分)。

5按时提交作业。选题合理,主题不明确,设计不科学,内容丰富,展示问题结论不清晰(<60分)。

3.3讨论过程及讨论笔记(100分)

   小组作业,同一个小组分数相同。每一位教师根据需要设计讨论问题,考核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1. 分工合作合理,发言积极,讨论笔记内容丰富观点碰撞多,讨论问题的结论清晰(90~100分)。
  2. 分工合作较为合理,发言较为积极,讨论笔记内容较为丰富观点碰撞较多,讨论问题的结论较为清晰(80~89分)。
  3. 分工合作基本合理,发言不够积极,讨论笔记内容基本反映讨论内容观点碰撞较少,讨论问题的结论基本清晰(70~79分)。
  4. 分工合作不够合理,发言不够积极,讨论笔记内容不够丰富观点碰撞较少,讨论问题的结论不清晰(60~69分)。
  5. 缺少分工合作,发言漫无目的,讨论笔记内容混乱无观点碰撞,讨论问题的结论混乱(<60分)。

3.4期末成绩评定(100分)

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全部是主观题,开放式命题,包括简答、论述和作文,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闭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此部分成绩权重占总成绩的50%

4.考核项目与评分方式

考核项目

评分方式

平时考核(30%

社会实践(50%

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设计、内容和展示质量评分

讨论过程及讨论笔记(50%

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和讨论笔记质量评分

单元测试(20%

线上学习与测试(100%

学习通平台完成章节学习和测验

期末考试(50%

教师出题(100%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

六、课程教学资源

  学习网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大学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SU-1001591002?tid=1003437003

[2]近代中国研究

http://jds.cass.cn/

[3]新华访谈网历史频道

http://www.fangtanpeople.com/lishi/

[4]中共党史网

http://www.zgdsw.co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http://www.hprc.org.cn/

教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参考书: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

[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