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英文名称 |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
|||
课程编号 |
0301111801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
授课学期 |
第一学期 |
适用专业 |
大一各专业 |
|||
开课院部 |
ok138cn太阳集团 |
课程负责人 |
刘行玉 |
|||
课程团队 |
刘行玉、华敏、张孟民、毕海燕、王巧玲、白广勇、郗玲芝、王桂菊、高庆涛、王素平、李瑞、李梅娟、崔玉滢、孟爱玲 |
|||||
先修课程 |
无 |
后续课程 |
纲要、马原、概论、形策等 |
|||
总学时/学分 |
48/3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16 |
|
执笔人 |
刘行玉 |
教研部 审定人 |
刘行玉 |
学院审核人 |
华敏 |
二、课程概述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首门公共必修课程,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该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和全面把握思想道德与法治基本理论知识,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高对现实中思想道德与法治现象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奠定基础。
目标1:掌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其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知识。
目标2:具备应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对思想道德与法治领域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相关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与反思能力;
能够就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目标3: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具备良好的改革创新意识,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形成自觉奉献的信念理念,有理想、有担当,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奉献者。
形成较高的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提升道德境界。形成较高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形成初步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地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权重值 |
课程目标 |
|
|
|
课程目标1
|
|
|
|
课程目标2
|
|
|
|
课程目标3 |
四、教学内容及实施建议
序号 |
教学单元/项目/任务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时 |
实施建议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知识目标:掌握人生观基础知识,正确认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理解人生观的核心。 能力目标: 具备理性思考人生问题、辨别科学人生观的能力。 素质目标: 确立高尚人生追求、积极进取人生态度,树立正确人生观。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1.高尚的人生追求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2.反对错误人生观 3.成就出彩人生 拓展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 |
4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2 |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知识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具备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具有科学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的思维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理想信念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1.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拓展内容: 大学规划 |
4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3 |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知识目标:正确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素质目标: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4.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2.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拓展内容: 中国梦 |
4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4 |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
知识目标:认识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能力目标:能够全面认识和初步解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现象和问题。 素质目标: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1.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2.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3.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扣好人生的扣子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拓展内容: “四个自信” |
4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5 |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
知识目标: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正确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生活中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素质目标: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提升道德境界。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2.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3.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遵守社会公德 2.恪守职业道德 3.弘扬家庭美德 4.锤炼个人品德 拓展内容: 大学生婚恋观 |
8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6 |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
知识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路径,认识我国宪法的形成、发展、地位和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能力,能够初步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素质目标:形成较高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形成初步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地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
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建设法治中国 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2.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3.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2.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3.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拓展内容: 法律文化 |
8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社会实践微视频、闭卷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五、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
|||||||||||||
课程 目标 |
毕业 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期末成绩 |
单元测试 |
平时考核 |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
课程目标达成度 |
||||||
闭卷50% |
30% |
20% |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
课程 目标1 |
|
|
|
|
|
|
|
|
|
|
|
|
|
课程 目标2 |
|
|
|
|
|
|
|
|
|
|
|
|
|
课程 目标3 |
|
|
|
|
|
|
|
|
|
|
|
|
|
-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期末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末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值*百分比);
- 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各分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数
2.本课程的总成绩评定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需≥45分,总成绩≥60分,认定学生本门课程为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总成绩无论多少均视为不及格。不及格者需进行补考,按学校文件,补考成绩需≥60分,视为及格,并计为60分。重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完成本课程要求的所有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环节。
3.教学环节评分标准:
3.1 线上学习与测试评定(100分)
(1)视频自主学习情况(50分):学习进度分 (15.0分)+学习习惯分 (25.0分)+学习互动分 (10.0分)。
(2)章节测试完成情况(10分):学生完成每个章节的学习后,以学生实际的章节得分为准进行评判
(3)期末考试成绩(40分):学生完成全部学习后,以学生测试得分为准进行评判。
(4)线上课程总成绩为以上三部分之和。
3.2社会实践微视频成绩评定标准(100分)
社会实践微视频以教学内容为选题范围,采用小组集体合作形式,制作微视频,课上展示并讲述。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自我体验等能力。
(1)按时提交作业。选题合理,设计科学,内容丰富,讲述清晰(90~100分)。
(2)按时提交作业。选题较为合理,设计较为科学,内容较为丰富,讲述较为清晰(80~89分)。
(3)按时提交作业。选题一般合理,设计基本科学,内容基本丰富,讲述基本清晰(70~79分)。
(4)按时提交作业。选题基本合理,设计不够科学,内容较为简单,讲述基本清晰(60~69分)。
(5)按时提交作业。选题不合理,设计不科学,内容不丰富,讲述不清晰(<60分)。
3.3课堂笔记与作业质量(100分)
课堂笔记与作业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提交到翻转课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完成课后作业,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1)按时提交完成的笔记与作业。思路清晰,论据合理,论证充分,内容详细;书写规范,基本无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90~100分)。
(2)按时提交完成的笔记与作业。思路清晰,论据较为合理,论证较为充分,内容较为详细;书写较为规范,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80~89分)。
(3)按时提交完成的笔记与作业。思路较为清晰,论据一般合理,论证基本充分,内容基本详细;书写基本规范,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70~79分)。
(4)按时提交完成的笔记与作业。质量一般,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基本合理,论证有明显不足;书写基本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太连贯,有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60~69分)。
(5)不能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质量较差,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不合理,论证有很大不足;书写不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连贯,有较多语法错误,有明显大量抄袭文字现象(<60分)。
3.4期末成绩评定(100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4.考核项目与评分方式
考核项目 |
评分方式 |
|
平时考核(20%) |
课堂笔记(50%) |
包含随机点名、课堂互动、小组展示等,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综合确定该项得分 |
社会实践微视频(50%) |
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习题作业、课堂笔记等,由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时效与质量综合评分 |
|
单元测试(30%) |
线上学习与测试(100%) |
学习平台完成章节学习与测验,由系统根据完成质量和提交及时性综合评分。 |
期末考试(50%) |
教师组题(100%) |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该门课程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
六、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网站: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77947/145594/18#teachTeam
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参考书: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版。
柳建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佘双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