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英文名称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编号

0301132206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授课学期

学期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开课院部

ok138cn太阳集团

课程负责人

刘琳琳

课程团队

段玉恩、孙静、杨守宝、张丽、孟宪霞、徐亚娜、李春憬、赵炜、王冬梅、杨娟华、刘琳琳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总学时/学分

48/3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16

执笔人

刘琳琳

教研部

审定人

刘琳琳

学院审核人

华敏

二、课程概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本课程在结构上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由八章组成。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三、课程目标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1:能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能敏锐感知该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并能围绕该问题形成专题研究。

目标2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形成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目标3能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能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提高科学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能破除“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善于从实际出发,培养形成强烈的批判思维和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四、教学内容及实施建议

序号

教学单元/项目/任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时

实施建议

考核内容及方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导论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相应的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掌握中华民族如何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1)是掌握基本理论。

(2)是培养理论思维。

(3)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案例法和讨论法。

讨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2

第一章

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黑暗的中国高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

教学以讲授法(问题导向法)为主,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2)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主客观条件

(3)毛泽东的错误是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

(4)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的区别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3

第二章

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革命战争期间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毛泽东带领我们找到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内容。理解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在其他主义都失败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道路,为什么能够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侵略有功论”或“殖民有功论”

(2)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胜利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

第三章

了解和掌握中国如何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改造经验。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5

第四章

了解和掌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以及对中国工业化建设发展方面做出的主要思考和贡献,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正确把握艰辛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正确认识这一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本章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2)“第二次结合”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6

第五章

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从创立、跨世纪发展、新世纪的新发展到新时代的新篇章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7

第六章

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理解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两篇“宣言书”的意义(2)邓小平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8

第七章

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明确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时,坚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如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4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讨论法。

讨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9

第八章

了解和掌握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案例法和讨论法。

案例:非典

讨论: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课堂笔记、线上学习与测试、实践作业、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五、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

目标

毕业

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期末成绩

期中成绩

平时考核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

闭卷50%

20%

30%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观测点

总分值

平均分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1.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期末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末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值*百分比);
  2. 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各分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数。

 

2.课程的总成绩评定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需45分,总成绩≥60分,认定学生本门课程为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总成绩无论多少均视为不及格。不及格者需进行补考,按学校文件,补考成绩需≥60分,视为及格,并计为60分。重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完成本课程要求的所有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环节。

3.教学环节评分标准:

3.1课堂表现(100分)

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学生到课率、对教师课堂教学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的评价,包括线下或线上的讨论题。采用线上或线下何种方式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完成以下评价。

1完成度高,分析合理,能无误的回答教师的问题(90~100分);

2完成度较好,分析合理,能基本无误的回答教师的问题(80~89分);

3完成度一般,分析基本合理,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不全面(70~79分);

4完成度一般,分析不够全面,回答教师的问题基本不全面(60~69分);

5完成度较差,分析基本不到位或没有分析,不能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回答基本不正确(<60分)。

3.2实践作业质量(100分)

实践作业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线上或线下提交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并深入思考,完成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1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思路清晰,论据合理,论证充分,内容详细;书写规范,基本无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90~100分)。

2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思路清晰,论据较为合理,论证较为充分,内容较为详细;书写较为规范,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80~89分)。

3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思路较为清晰,论据一般合理,论证基本充分,内容基本详细;书写基本规范,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70~79分)。

4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质量一般,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基本合理,论证有明显不足;书写基本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太连贯,有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60~69分)。

5不能按时提交完成的作业。质量较差,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不合理,论证有很大不足;书写不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连贯,有较多语法错误,有明显大量抄袭文字现象(<60分)。

3.3期中成绩评定(100分)

期中测试设置类型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以客观题的形式完成,目的是在单元学习和期中进行考察,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系统自动给分。

3.4期末成绩评定(100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知识面广,主观题比例体现学校要求,既有基本知识,又有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正确严谨的完成并作答相应的试题。

学生总成绩60分,认定学生本门课程为及格。不及格者需进行补考,按学校文件,补考成绩需60分,视为及格,并计为60分。重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完成本课程要求的所有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环节。

4.考核项目和评分方式

考核项目

评分方式

平时考核(30%

课堂表现(50%

包含课堂互动、小组展示等,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综合确定该项得分

实践作业(50%

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习题作业、不同主题作业,由教师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和提交及时性综合评分

期中测试(20%

期中考试(100%

易班或雨课堂,客观题为主,实行课堂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

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100%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该门课程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六、课程教学资源

(一)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